淮南新东辰集团十年磨砺锻造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的时代,淮南新东辰集团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将创新基因深植企业发展血脉,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东辰集团以十年笃行,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新发展理念擘画创新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守“品牌强企”方针,于守正中谋创新,于砥砺中求突破。十年累计获得专利268件,其中发明专利64件,较十年前增长448%,以扎实成果诠释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走进创大公司工业园,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磅房无人值守称重系统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管理,彻底解决了车辆排队拥堵问题。这正是新东辰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的必答题。”集团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三个一’专项行动,推动多家子公司实现产线升级——泰隆公司实现自动码垛与分类,宏阳公司PVC生产线实现精准调控,科泰公司完成多条生产线数字化改造等等案例数不胜数。”目前,据了解,新东辰集团已拥有安徽省基础级智能工厂2家、安徽省数字化车间1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5家,安徽省工信化领域标准示范企业1家,安徽省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2家,数字化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在潘集园区的(国家级)大宗煤电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煤矸石实现“由黑到绿”的华丽转身。“全煤矸石陶粒不仅助力绿色建筑,更拓展了循环经济新路径。我们自主研发的煤矸石陶粒,成功取得高灰熔点煤矸石生产轻质陶粒技术、高强陶粒及滤水陶粒技术的配方及生产工艺技术专利18项,全煤矸石陶粒系列产品更是为国内首创,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前景极其广阔,是国内唯一掌握全煤矸石陶粒从配方到生产工艺设计建设的企业。”园区负责人介绍道。通过特殊工艺,新东辰集团固废和新材料公司成功研制出“煤系烧结轻质高强陶粒”产品,煤矸石掺入量达96%,完美替代混凝土骨料,已成功应用于武汉双柳大桥、贵州南孟溪特大桥等全国重点工程,且煤矸石陶粒全轻混凝土,在强度等级LC35、容重1650kg/m^3的条件下,成功泵送至350米高度,刷新全国纪录。
与此同时,新材料公司获批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产品实力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5年版)》,产品远销国内多个省份,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兴公司研制的轻质抹灰石膏、煤矸石道路用材、赛力威公司自主研制的集装箱式变电柜等绿色产品,共同构筑起新东辰集团的绿色创新矩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东辰集团持续扩大“朋友圈”,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等十余家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战略合作。通过与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装备分院合作,引进了5G智能矿灯、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等新产品,借助中国矿业大学的技术优势,加速开发新型支护加固系列产品。集团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作项目作为全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之一,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主会场现场签约。这种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为新东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十年磨一剑,新东辰集团的品牌建设结出硕果。截至目前,共拥有各类资信品牌120余项,其中包括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创新型企业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省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工业设计中心1家,并且还参与制定行业标准6个,并成功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家。“品牌强企”已从战略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仅入围“2024年全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强”,更构建起专利动态管理体系,让创新成果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破浪前行。从智能工厂的机械臂到固废基地的陶粒生产线,新东辰集团以“守正创新”为笔,以“因地制宜”为墨,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上描绘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群满怀“主人翁”精神的新东辰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豪情,续写新时代的创新华章。
